風口浪尖上的中國知網:如何平衡公益性與商業性?
查閱中文期刊資料,離不開中國知網。知網在提高使用者文獻查閱效率的同時,也引發不少爭議。有些高校科研機構圖書館曾因知網價高而停止訂閱,或停止訂閱部分種類數字期刊,但是讀者對知網的使用需求,又讓多數機構對知網懷著極為復雜的心情,欲罷不能,即使價格上漲,也還得繼續訂閱。
訪問:
阿里云服務器精選特惠 爆款免費試用3個月
知網在中文學術期刊數據庫中的地位,決定了其在數據信息市場上有近乎壟斷的地位。
知網的競爭力主要來自它的平臺功能。近年來,知網也在努力增加新功能,如幫助期刊選擇部分論文翻譯成英文并加以推廣,但這只是“增值”功能。這一功能,對于絕大多數中文讀者來說,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知網成為一個有優勢的平臺,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一開始,中文學術期刊并沒有這樣的數字平臺,閱讀期刊只能依賴紙版或光盤版。光盤版是介于紙版和數字平臺版的媒介,解決了資料儲存問題,但傳遞還是不夠方便,因此成為過渡的版本,不能完全替代紙版。紙版查閱成本高,儲藏成本高,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期刊紙版發行數下降,更多的圖書館強調內容的提供。數字平臺因應需要而成長起來。
與知網同時起步的數字平臺,并不止一家。重慶維普就是其中有競爭力的一家。但經過多年的發展,知網基本上成為中文學術期刊數據庫的代名詞。正是有了這樣的平臺地位,知網得到加速發展。
知網的競爭力優勢來自技術,更來自內容的集中展示。知網的內容來自期刊、報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以及其他渠道。其中,學術期刊是最重要的來源。
真正的學術期刊不追求盈利,多數中文學術期刊自身并沒有通過所發表的文章牟利的目標。學術期刊評價從過去的辦刊者身份評價到影響力評價,主要靠引用率評價。如果期刊都不能讀到,那么期刊的影響力就可想而知。還是那句話,沒有傳播率,哪來影響力。
僅靠學術期刊自身能提高的傳播影響力是有限的。知網或類似平臺展示期刊的內容,期刊的傳播效果會更好,學術期刊因此有與影響力大的平臺合作的強烈意愿。內容來自作者。在知識產權越來越多得到重視的今天,僅有期刊合作是不夠的,還需要作者的合作。
實際情況是,對于作者的版權使用,學術期刊或支付高低不一的稿酬,或不支付。期刊對于數據庫平臺使用文章,也多以一句聲明,文章稿酬已經包括數據庫使用權等應付了事。
數據庫平臺是俱樂部產品,付費即可使用。機構訂戶機構統一付費,機構成員可在機構圖書館或規定的IP段直接使用,也可以通過VPN的方式在機構外部使用。多數學術期刊的作者所在的高校或科研機構訂閱數據庫,作者通過這樣的俱樂部不用額外支付費用就可以下載自己的論文。但是,如果不通過授權的IP登錄,那么作者和機構之外的讀者一樣,都要支付費用才能下載自己的文章。這樣,一些年齡大或不太熟悉數據庫使用技術的作者,即使有不用額外支付費用就可以下載自己論文的機會,也不一定會懂得去利用。
最近,一位年長的作者起訴知網獲得在一般作者看來金額不小的補償。這看上去很振奮人心。所有作者是不是都有機會獲得同樣補償?其實,答案顯而易見。如果所有作者都拿到那位作者一樣的補償,那么平臺必定倒閉無疑。
事情并沒有因作者得到補償而告終。作者得到補償,平臺刪了作者的文章,作者又感到不滿。這該如何是好?知網的所作所為,看上去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雙方不再進行合作,知網在商言商,也沒有什么錯,但作者認為不該刪他的文章。怎么看待這件事?
開放獲取期刊,讀者不用支付費用,而作者的文章要加入,需要自己提供費用,這已經是國際上一些期刊的新做法,且大有流行之勢。按此,作者不僅要自己寫文章,而且還要付費才能展示。不要以為自己提供費用,文章發表就沒有門檻。實際上,嚴肅的學術期刊不是作者付費就可以隨意把文章傳上去的,作者文章還得通過嚴格的評審程序,付費只是對應展示自己成果作者所承擔的成本。作者不僅沒有稿費,而且還要支付這些費用,作者有什么動力這么做呢?
其實,國際投稿支付審稿費很常見。國內也有少數期刊要求作者支付審稿費。作者支付費用,目標是展示自己的成果,讓成果有學術影響力,有社會影響力。作者愿意這么做,是因為多數研究得到各類科研項目經費的資助。當然,除了經費資助之外,學術發表所帶來的其他收益(職稱、學術榮譽等),也推動作者愿意這么做。
再回到前面的問題。知網補償作者的案例說明期刊授權存在缺陷,需要改進。中文學術期刊所能支付的稿酬,受到經費限制。我們很難想象,短期內中文學術期刊有更多的經費來源,大幅度提高稿酬顯然難以做到。
知網補償作者之后,有沒有權利刪除作者的文章?從純粹商業的視角來看,知網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但從知網作為平臺,作為知識展示平臺,作為在市場上有支配地位的平臺來看,知網似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除非作者不愿授權。
平臺本身有公益性特征,但平臺發展又有商業化背景,需要在公益性與商業性之間實現利益平衡,必須對公益性與商業性進行權衡取舍。沒有收入,商業平臺無法生存,生存都困難,談何社會責任?生存都難時,平臺即使要增強公益性,也可能有心無力。平臺如何有效競爭?頭部平臺何去何從?這是個問題。作者所提供的內容進一步擴散,帶來更多收益,作者理應有分享收益的機會。世界不公平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有人利用數字化和全球化,得到了更多的獲利機會,獲利能力大增。對于商業平臺,與內容提供者的作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收入分成可能是更好的選擇。知網這次與作者之間的爭議,再一次說明數據平臺的公益性與商業性之間的沖突,說明平臺經濟的規制還有許多細節問題需要深思。
公益的事,在許多時候需要政府來辦。依靠財政撥款建立,可以免費使用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在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內容的提供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知網的平臺功能。對于知網來說,因此所帶來的競爭壓力也不可能小覷。但是,平臺整合內容的技術優勢所帶來的收益(如查重服務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壓力。
公益的事,也可以由非營利性機構來辦,但如果收費的話,收費標準和方式應該有相應的規制,以保證公益性目標的實現。
(作者楊志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財貿經濟》《財經智庫》副主編,著有《新中國財政政策70年》《大國輕稅》等。)
推薦
直播更多》
-
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 向Twitter發出收購要約
和外界預期的一樣,特斯拉公司 CEO 埃...
-
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 向Twitter發出收購要約
和外界預期的一樣,特斯拉公司 CEO 埃...
-
筆記本電腦代工廠廣達發布公告 配合防疫政策暫時停工
筆記本電腦代工廠廣達今(13)日發布公告...
-
英特爾公司宣布斥資30億美元 擴建美國奧勒岡州D1X工廠
英特爾公司宣布斥資 30 億美元,擴建...
-
莆田電信積極組織開展安全運營專項工作 強化員工安全意識
為全面落實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云網安...
-
精準落實優惠稅率 河北高企稅費減免超百億元
近日,記者從河北省稅務局獲悉,2021年...
資訊更多》
焦點
- 奇瑞新能源一季度達成50013輛銷量 實現255.4%同比增長
- 昆山重新調整劃定5個靜態管理區 延長靜默期7天
- 受蘋果用戶隱私政策調整影響 科技巨頭2022年營收將減少近160億美元
- 加快湖北數字化轉型 5G信息技術重塑制造業發展形態
- 斯坦福大學團隊發表論文 展示大腦運動皮層神經網絡如何實現新記憶索引
- 廣東首座華南唯一 廣州匯云數據中心入選2021年國家新型數據中心名單
- 慢性疾病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 低齡化趨勢明顯
- 消除線路施工安全隱患 智慧光網云守護系統成為工地“火眼金睛”
- IMT-2020推進組蜂窩車聯工作組第二十次全體會議 近日在線上舉行
- 氣候變暖將珊瑚推向耐熱極限 人工智能助力尋找耐熱珊瑚